第一百一十章 儒-《明末:帝国崛起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然而,自从脱胎于儒学的理学兴起,在咱看来这儒学的路就已经彻底走歪了,或许如程朱这样的理学大儒的思想是好的,只不过被后世曲解,最终成为禁锢读书人思想的学说……

    看看汉赋、唐诗、宋词甚至是元曲,再看看大明有什么?小说吗?

    考四书五经,圣人的微言大义不能算错,可为何只能考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,难道朱熹的一家之言就能代表全天下儒生的思想,就一定是完美无瑕,无懈可击的?难道就因为朱元璋姓朱,朱熹也姓朱?

    更何况还限定格式考八股文,非得把读书人的思想给限定在一个框架之内去考,岂非是扯淡,你也是儒生,看看现在四书的科考题目,所有的句子都考完了,竟然能别出心裁的弄骈文,完全前言不搭后语的两句话非得生搬硬套的湊在一起去考,这是要考什么?考扯淡吗?

    科举无疑是这天底下最公平的录取人才方式,也是寒门士子最好的晋升之阶,但是无可否认,科举的弊端同样明显。

    比如考官的个人喜好和主观色彩过于浓烈,一篇文章写的再如何花团锦簇,再如何贴切圣人思想,可只要不合考官的胃口,有悖于考官对于圣人微义的理解,那么被黜落几乎都是板上钉钉的事,这就叫公平?

    最大的弊端还不是这个,在咱看来士子们皓首穷经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的苦读四书五经,两耳当真是不闻窗外事,然后呢?

    走上仕途之后去地方上治理政务却要靠刑名师爷靠钱粮师爷,这岂不是笑话?

    靠这些师爷,那咱还要这些读了一辈子死书的进士官举人官干什么?直接让这些师爷当官理政不就完了?

    当然,咱不否认儒家士人当中也确实出了不少治世名臣能臣,但是相对于儒家读书人这个庞大的基数而言实在是少的可怜。

    太多的官员出仕之后尸位素餐,胸中的所谓浩然正气荡然无存,剩下的就只有不择手段的捞银子,去贪污腐化,最终成为贪官污吏,将治理的地方弄的乌烟瘴气,民不聊生。”

    徐鹏狠狠吐出一口浊气道:“二哥是打算以后改革科举甚至是对儒家动手?”
    第(2/3)页